官宦与宦官,虽然只是两个字的顺序不同,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却截然不同。一提起官宦,大家总是心生敬意,认为他们无论是学识还是社会地位,都高人一等仁信优配,仿佛身居高位的贵胄一般。
然而,提到宦官,这个词往往带着贬义。纵观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,宦官始终是权力场上的重要角色,但人们形容他们时,常用“狗仗人势”、“奸佞小人”等词汇。虽然不是所有宦官都如此,但大多数却确实背负着这样的名声。
在这些臭名昭著的宦官中,最为人熟知的,莫过于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。
有人认为,宦官之所以性情乖张,德行败坏,是因为他们身体上的缺陷所致。然而从李莲英的一生来看,他之所以成为臭名昭著的太监,根本与身体残缺无关。
李莲英年少时家中遭遇抢地的惨事,这笔仇恨他牢牢记在心头,长达十多年,待他得势之后,誓要让仇人血债血偿。那复仇手段之狠毒,令人难以置信。
展开剩余90%古语有云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,这句话在古代极为重要,没有人会轻易伤害自己的身体。能够选择入宫当太监,多半是走投无路的绝境之举,实在无奈才会踏上这条路。
这类人多出身贫寒,家中人口众多,有老有幼,需靠他们养活全家。李莲英的境遇虽也如此,但他的家境本不至于如此凄惨,奈何家中遭遇突变,无奈之下才被迫入宫。
李莲英生于一个普通农户家庭,父亲早年无业游手好闲,幸得叔父收养。叔父将儿子嫁入李家后,李莲英的父亲才幡然悔悟,开始担起养家的责任。
他不再游手好闲,辛勤务农,虽未致富,但一家人生活安稳,吃穿不愁。李莲英出生时,家境虽不富裕,却也安稳幸福。
如果命运不作弄人,李莲英本有望成长为像父亲那样有担当的人,但现实往往不如人意,当你期待安稳时,苦难却悄然而至。
当时百姓主要靠耕作为生,许多人还为地主打工,以此补贴家用。土地的肥沃与否直接决定收成,但不是每块地都适合种植农作物。
若自家土地贫瘠,普通百姓只能自认倒霉,另寻生路。
然而,有些富户不甘心认命,依仗金钱势力,强买或强抢百姓的良田。
李莲英家正遇上了这样一位凶狠的地主。
这位姓王的地主在李莲英家所在县城势力雄厚,仗势欺压百姓。家中田地众多,雇佣众多佃户仁信优配,但有两亩地却因为土质贫瘠、无水源灌溉,常年歉收。
这两亩地对于王大财主来说无关紧要,但他心狠手辣,宁愿拿自家的破地和李家的良田交换,也不愿花钱买地。
王财主几次派人骚扰李家,意图逼迫他们同意交换。李家人明知是赔本买卖,坚决不肯,但无奈财主权势太大。
无计可施下,李家只得告状县衙,盼望公道。
可县令早已被王财主收买,判决偏袒财主,反倒重罚李家,李父还被投入牢中。李父多年劳作,体弱多病,牢狱之苦令他伤筋动骨。
那时李莲英刚懂事,看着父亲瘦弱憔悴从狱中出来,心中痛恨王财主,却无能为力,只能把这仇恨埋进心底。
普通老百姓本就不敢与官府和大地主硬碰硬,经历此劫后,李家无奈搬离顺天府。
为了生计,一家人辗转至京城附近,但一路花费殆尽,家底已所剩无几。
抵达京城时,生活窘迫至极,连温饱都难以保障。李父再三挣扎后,终于将年幼的李莲英送入宫中做太监。
此时李莲英不过数岁,正值儿童顽皮的年纪,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沉稳和机警。
刚入宫时,他只是最低级的小太监,平日只能与大太监打交道。与其他还在学规矩的小太监不同,李莲英早已开始物色权势之人的靠山。
宫中规矩繁杂,李莲英一遍听过便认真记下,谨慎应对,因为一个失误,可能就丧命。
他从不犯错,逐渐在小太监中脱颖而出,管事的大太监也注意到他,升他一级,让他得以近侍主子。
但李莲英不满足,他渴望掌控实权,甚至是像昔日县令那样能掌控生死。然而年幼的他尚无权威,没人理会他那双野心勃勃的眼睛。
他自己却有谋略仁信优配,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捕捉宫中大小消息,这些都成为他步步高升的资本。
正因消息灵通,他与同乡、大太监沈兰玉结识。沈兰玉在慈禧身边负责梳头,深得太后信任。年老的沈兰玉将技艺传授给李莲英,连慈禧的喜好忌讳都一并告诉他。
古时梳头有诸多讲究,尤其是为慈禧梳头,绝非一般人可胜任。李莲英刻苦钻研,甚至曾到青楼学女工梳头技巧,付出极大努力。
沈兰玉推荐李莲英给慈禧后,李迅速赢得太后的青睐,成为她身边亲近的太监,地位大幅提升。
人红是非多,李莲英迅速上位引起部分同僚不满,许多人在太监总管安德海面前搬弄是非,企图打击他。可李莲英谨慎小心,从未给安德海抓住把柄。
他又凭借机敏,一次次在慈禧面前露面,赢得太后欢心。尤其是一次当场用一句“老佛爷的福比寻常人多一点”巧妙解围慈禧写错字的窘境,更让慈禧宠爱有加。
同治八年,年仅二十多岁的李莲英成为总管大太监,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管之一。
虽然“太监”在字面上听起来不算大官,但他们依附皇族身边,自有非凡的权势和面子。
李莲英更是慈禧身边的重要人物,谁见了他都得低头行礼,甚至朝中大臣也不得不尊重。
此时的他,几乎达成了少年时的目标,手握实权。
掌权若用之正道无妨,但李莲英的行事招致朝野非议,弹劾他受贿、买官卖官、结党营私,甚至干预朝政。
这些指控严重,但慈禧对他宽容,未曾贬斥,反而更依赖他处理某些敏感事务。有人讥讽李莲英是慈禧的“走狗”,咬人不眨眼。
这些宫中流言李莲英自然听见了,但他从不放在心上。身处高位,有手段让不满者遭殃,甚至死无葬身之地。
他心中一直记挂着儿时抢走家产、陷父于狱的王大财主。
当李莲英得慈禧恩准回乡探望时,这在太监中极为罕见。他随行带回许多珍贵物件,显示其非凡地位。
回到故乡县城,李莲英受到隆重接待,城中有头有脸的人都想巴结他,盼能借他权势翻身。
王财主也在其中。
此时李莲英已改名,此名乃慈禧所赐,虽模样未大变,王财主一见便认出他来。
王财主心惊胆战,想逃避旧事,但李莲英表面并未提及旧怨。
王财主只得磕头认错,李莲英宽宏大量地原谅了他,好似往事皆无。
这让王财主高兴异常,更加阿谀奉承。
李莲英始终笑意盈盈,令王财主误以为自己拍对了马屁,对他更是敬重有加。
当李莲英提出是否愿将家中女儿送宫时,王财主感激涕零,毫不犹豫答应。毕竟仁信优配谁不想家中女子进宫,成为皇妃?这可谓荣耀无比。
李莲英带走王家女儿时,王财主还赠送丰厚谢礼,心中幻想自己或可升为国舅。
他却不知,女儿并未进宫,反被李莲英送入青楼,还是最卑劣的青楼。
娇生惯养的女子根本适应不了青楼生活,老鸨虽被吩咐照顾她,但娇弱的她没过多久便香消玉殒。
李莲英的报复才刚开始。
王财主仍沉浸美梦,不久便被扣上重罪,押入牢狱,遭受严刑拷打,却浑然不知真相,仍自信女儿将成皇妃,狱卒听了忍俊不禁。
他家财产被没收,全归李莲英所有,而王财主浑然不觉。
他在牢中凄惨度日,最终含冤而终。
一亩地引发的风波,李莲英竟记恨十余载,不惜使出极端手段报复,连无辜女子都未放过。如此狠毒狡诈的嘴脸,难怪后人议论纷纷,称大清半壁江山毁于他手。
毕竟,这样一个阴险毒辣之人,怎能有善果呢?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